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,大家都选择在网络上汲取相关知识内容,比如昔年八月十五夜(白居易在八月十五写的一首诗) ,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,小编也是翻阅整理了相应内容,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吧!
【资料图】
1989年8月15日晚上(白居易8月15日写的诗)
和除夕一样,8月15日是家人团聚的节日。
然而对于很多游子来说,热闹是属于别人的,孤独是属于自己的。
每逢佳节倍思亲,许多游子都把最深的思念写给了满月。
“月满飞镜,心转大刀”“今夜秋思不知剩谁”“中秋谁孤?带着悲伤的光芒向北看”...
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,其中的两句“西北何处是故乡,东南多少回月圆”,引起了很多游子的共鸣。
八月十五晚上在亭子里看月亮
去年8月15日夜,曲江河畔杏园旁。
今年8月15日夜,皎浦沙头水阁前。
西北看农村,东南看月亮。
昨日风吹,无人相见。今晚,光线和往年一样清晰。
白居易的这首诗写于公元818年。在此之前,他被赶出北京,并被贬为江州司马,因为他写了一封信,要求彻底调查杀害吴的丞相,因为他通常做更多的寓言诗,他不被有权有势的人允许。
到江州的第二年,也就是816年,他在浔阳江头送客时,遇到了一位也是从北京来的琵琶女。她此刻深受感动,写下了千古绝唱《琵琶行》。
那句“我们俩都不快乐——到天尽头”写出了他被贬谪到乡下想家到极点的悲痛。
而这种悲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,反而变得更加深刻。
两年后的中秋之夜,他望着天上的明月,万千思绪涌上心头,于是有了这首《八月十五日亭中望月》,描写了故乡和亲友的无奈与悲哀。
我们先来看诗歌的前两句对联,用对比法来表达这不是以前的感觉。
诗中之一联提到的曲江,是长安的一大文化景观。一直是皇家禁苑所在地。秦代有宜春园,隋代有芙蓉园。
到了唐代,特别是唐玄宗年间,又重新修建了紫云楼、蔡霞亭、临水亭,规模空前。
当时唐朝的许多宴席如“进士宴”都设在曲江畔,许多文人雅士也喜欢在此宴饮。
白居易高中时是秀才,当过左拾荒者,在这里参加过皇家宴会,和朋友在这里手挽手旅游过。
对他来说,“曲江”不仅仅是长安的一处风景,更承载着他美好的回忆。
对联中的“建浦”,指的就是白居易此时居住的地方。他曾在《琵琶行》中说“我住的地方,靠近江镇,又低又潮,满屋都是苦芦苇黄灯心草”,这从偏僻的地势和恶劣的环境可以看出来。
又是中秋节,又是月夜。以前是曲江畔,花满树,仕女如云,现在是剑浦荒凉的江边。如此巨大的反差,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。
今昔对比让他黯然神伤,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表达出“故乡在西北,东南见多少月”的感慨。
这两句工整有力,一直被认为是“乡愁”名句。
最有趣的是“看”和“见”这两个字。从表面上看,这两个词都是“看”的意思,但意思却大相径庭。
“望”一般用于长远,但望未必可见;而“看”就是目标。
诗人站在亭子里,眺望远方。他能看到天边的圆月,却看不到远方的故乡,无形中加深了心中的痛苦。
看似简单的两个字,却无可替代,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。
最后是最后一副对联,“昨日风吹无人会,今夜如往年清”,又是一个对比,把诗人的忧郁推向了 *** 。
昨夜西风吹了一夜,却无人理会;今天的满月和往年一样。言下之意,他抑郁、沮丧,思乡之情和往年一样深刻、深刻。
自古以来,“明月”就是最容易唤起游子思乡之情的方式。更何况当时白居易被贬谪,又赶上八月十五,思乡之情倍增。
“西北何处是故乡,东南见多少月”这句话引起了很多游子的共鸣。
年年如此,只愿千里重逢。
\